引用本文: 彭永海, 陈熙, 胡朝辉, 罗华, 杨倩.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外科手术安全防控体会.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20, 27(4): 389-392. doi: 10.7507/1007-9424.202002027 复制
1 背景
2019 年 12 月武汉首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其病原体(2019 novel coronavirus,2019-nCov)先前未在人类中发现,是一种急性发热性肺炎。它具备人传染人能力,其导致的症状从发病开始的发热、干咳、乏力等,到严重者可以出现呼吸困难、呼吸衰竭以及重度感染[1]、甚至死亡等严重后果,危害大众身体健康。其传播途径有飞沫传播、接触传播、空气传播及粪口传播可能。但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感染疫情期间,仍有部分患者需要外科急诊或限期手术治疗来挽救其生命。
2 方法
2.1 启动相关培训及防控措施
在国家安全健康委员会 2020 年 1 月 21 日通知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纳入乙类法定传染病,采用甲类防控管理,同时解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医疗机构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等后,笔者所在医院迅速启动如下的相关培训及防控措施。
2.1.1 防护方法
① 门诊医生、护士和患者及其陪伴人员均需要正规戴口罩。② 门诊医生护士佩戴手术帽,如有条件可以佩戴护目镜或自制简易护目镜。③ 门诊单独进出通道,并配备非接触快速测体温功能,限制陪伴人员人数在 1 人。④ 强调医护人员接触患者前后必须消毒及洗手。⑤ 门诊大厅及电梯严格按照疫情要求规律消毒,诊断间按患者人次数量 1~2 h 规律消毒。⑥ 病房行严格分区管理[2],新入院患者住相对污染区,1 周后调整到清洁区。留置 2 间单人病房作为隔离区。⑦ 手术室内分区管理,分出新冠状病毒肺炎区域,急诊手术区域及一般手术区域,并分别行消毒隔离。
2.1.2 患者筛查
① 患者及陪伴人员疫情筛查:入医院门诊通道即刻测体温,体温升高进入发热门诊,正常方可入门诊通道。② 进专科诊断间前导医护士体温枪先测体温再筛查:询问患者及陪伴人员 14 d 内有无湖北旅游史或居住史,密切接触人员有无湖北旅游史或居住史及确诊患者,有无发热、咳嗽等感冒症状,确定为非疑似病例[3]并签署告知书,其内容附相关法律责任。③ 入诊断间内医生再次确认非疑似病例。④ 疾病的诊断,为减少感染风险及医疗物资最大化支援疫情一线,严格选择入院患者:必须是急诊手术患者或肿瘤患者放化疗等效果差并在短期 2 周内不行手术可能因肿瘤发展导致无法手术等。
2.1.3 健全医护管理制度
在医疗物资极度匮乏阶段,必须升级为战略物资,充分供应武汉或感染科、发热门诊疫情一线。建立台账,病区分单元提前 1 d 有计划报备口罩、消毒液、洗手液等数目,医护人员领口罩等用物必须签字,并依据与患者人群接触感染风险度配发口罩等数目,如外科病房发放医用普通口罩 1 个/(人·d),门诊每位医务人员外科口罩半天 1 个。N95 口罩支援发热门诊及感染病房,对院内实行分层防护[4]。
2.1.4 术前准备
① 患者及陪伴人员再次疫情筛查并签署告知书。② 病房陪护制度,一般情况固定 1 人陪伴,杜绝其他人员探视,减少交叉感染。③ 术前检查除常规感染指标外,必须做胸部 CT 排除传染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④ 术前资料收集完整后再次核查手术适应证,必须满足疫情期间特殊适应证即急诊和相关肿瘤患者。⑤ 严格逐级上报制度,入院时必须报告医疗组长及科室主任,术前必须微信上报到主任及大外科主任,内容含患者及陪伴、参与手术医生疫情筛查告知书,胸部 CT 结果,疫情期间手术计划核查表(不管手术等级,均增加外科部及医务部签字栏),然后手术室才安排手术。⑥ 非急诊手术从入院到安排手术要求为 1~2 周,减少暂无症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在潜伏期内手术。⑦ 病房医护人员在诊疗过程中必须高度关注患者有无发热、干咳等相关症状。
2.1.5 心理干预
① 在疫情期间,患者及陪护家属除有常规疾病相关心理负担外,对疫情也有相当程度的恐惧,必须减少其心理负担,利于患者手术后康复。疫情期间同平时一样,主要由管床医生和护士给予患者和家属的心理辅导,对焦虑明显者请精神科或心理治疗师协助处理。② 医生、护士自我心理调整,在疫情期间,手术医生及护士无疑承担更多压力,需要在严格多方筛查后自我调整心态[5],以治病救人为本分。
2.1.6 手术期间
① 手术日晨病房再次进行疫情相关核查,医护人员自身疫情核查;手术室疫情核查接送工人、参与手术麻醉医师、护理人员及准备用物等参与手术人员。② 手术室及工作通道和接送患者通道的严格疫情防控消毒[6]。③ 手术前、中、后患者核查加入疫情筛查内容。④ 术前充分准备术中用物,减少人员往返走动次数,同时禁止人员参观,减少感染风险。
2.1.7 术后治疗阶段
① 继续严格陪护人员及医护人员疫情筛查及防控。② 感染指标的及时复查及监测。③ 检查感染指标提示病毒感染可能,如白细胞下降或即使有炎性刺激导致白细胞上升,而淋巴细胞下降,或患者出现干咳等呼吸道症状,及时行胸部 CT 复查[7],排除传染性冠状病毒肺炎;必要时请传染科等相关科室院内通过视频会议系统非接触性阅片及讨论。如系疑似病人,安排进入会诊流程,充分减少接触次数。
2.1.8 出院后续处理
① 每位患者均引入 ERAS 快速康复措施,促进病人早日康复,减少术后住院时间。② 医嘱院外疫情防控[8]:出院路途规划,在家里体温及呼吸道症状监测,指定专人负责建立电话或微信指导疫情筛查。③ 非必须复查,可通过微信视频网络监测处理,减少到医院的次数。④ 常规必须检查,可通过医联体网络医院或科室出面联系当地医院就近检查,依据结果予以指导处理,如需要特殊药物,可通过互联网医院平台支付及配送。
2.2 手术患者资料
笔者所在医院从 2020 年 1 月 22 日至 2020 年 2 月 10 日期间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实施手术共 567 例,其中手术中心手术 501 例,介入中心手术 66 例。所有手术中,急诊手术 303 例,限期及择期手术 264 例。男 273 例,占 48.1%,女 294 例,占 51.9%;年龄 0.01 岁~96 岁,平均年龄 46.4 岁。在急诊手术中,剖腹产 130 例,占急诊手术的 42.9%;腹部消化系统手术 63 例,占急诊手术的 20.8%;头颅手术 31 例,占急诊手术的 10.2%;冠脉造影(或同时支架、溶栓)手术 19 例,异位妊娠探查、食管气管异物和骨科急诊手术相近,分别 16 例、15 例和 15 例,脑血管介入造影 5 例,眼科急诊手术 3 例,子宫动脉栓塞 2 例,消化道置管 2 例,急诊行经颈静脉门体分流术 1 例,肝动脉造影 1 例。限期及择期手术共 264 例,其中眼科良性疾病手术 65 例,占急诊手术 24.6%,肿瘤患者 57 例,占 21.6%;骨科手术 53 例,占 20.1%;冠脉造影 25 例,占 9.4%,泌尿外科经输尿管或软镜取石手术 14 例,小儿外科如疝、鞘状突高位结扎等 12 例,脊柱科手术 9 例,烧伤科如植皮清创扩创 9 例,耳鼻喉科气管切开或扁桃体手术 7 例,肝癌介入治疗 3 例,动静脉瘘成形手术 3 例,脑血管造影 3 例,行经颈静脉门体分流术 2 例,经皮椎体成形术 2 例。
2.3 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均恢复良好,无外科严重并发症发生,无感染相关并发症发生,无死亡等病例,无因手术导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传播病例。
3 讨论
3.1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病学特点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感染的临床表现以发热为主要表现,可合并咳嗽、肌肉酸痛、乏力、咳痰、头痛、腹泻等症状。而新型冠状病毒的自然宿主尚不清楚,认为可能为中华菊头蝠,通过中间宿主(某种野生动物)传播到人体有较大可能性。目前所见的传染源主要是新冠肺炎感染的病人,包括无症状感染者。其传播途径主要是飞沫和密切接触,其次是在相对密闭环境中长时间暴露于高密度气溶胶情况下可经气溶胶传播,还有尚未肯定的粪口途径。而普通人群均为易感人群。人类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潜伏期时间不一致,一般为 3~7 d,甚至达 14 d 或更长,而潜伏期内也存在传染性。病毒来源不明确、传播途径多样化和潜伏期时间较长的特点给疫情防控,特别是手术防控带来了相当的难度和挑战。
3.2 疫情对手术安全的影响
不同级别手术,对患者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打击,患者也会因或多或少存在的心里紧张,导致其免疫力下降。特别是肿瘤患者本身的免疫力就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以及 3~4 级手术对患者器官功能的影响致患者体质大幅度减退,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再去面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打击,安全度过围手术期,给临床治疗带来新的挑战。各类手术,涉及患者的群体广泛,医护人员众多,在原有手术流程等基础上需要新导入较多手续,给临床工作带来巨大风险。而患者从到医院门诊开始,术前检查、术前病史采集、术前谈话、围手术期管理、协调手术、麻醉、监护室、术后继续治疗等均需要全程关注患者有无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或在潜伏期,给患者及其家属、医务人员及相关工作人员均会造成心理上的不同影响。对患者及家属的筛查以及医院工作人员自身筛查,无疑会增加一定工作量。术后部分患者肺部感染及免疫力下降导致淋巴细胞下降等,除常规治疗外需要密切关注有无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感染的可能,必要时需要请院内外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专家组会诊处理,无疑会增加感染暴露风险。
3.3 积极调整应对措施
依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流行病学特点,结合相关指南、共识推荐意见,笔者所在医院及时调整方案,使急诊手术及限期手术能顺利进行,同时也保障了患者和医务工作者的安全,为疫情的防控贡献出力量。结合具体流程及临床实际工作,笔者总结出经验及体会如下:① 严格筛查患者及其家属是重点,同时筛查医院工作人员。患者及家属流动性大,接触人员复杂,导致了防控困难,为防止其传播及早期发现,患者得到更好的治疗,理应当作重点防控对象。在院前阶段,挂号鼓励选择网上预约挂号,分时段就诊,减少集中就诊导致接触感染概率。② 多环节多靶点控制疫情。医院多通道进出改为发热门诊通道和门诊单一通道以及住院部单一通道、工作人员通道,每个通道均配备非接触体温测定仪器,所有进入医院人员均行体温检测,患者就诊流程从门诊、入院、检查、手术、术毕到监护室或回病房均严格把控筛查。控制陪护家属数量为 1 人,并拒绝其余人员探视,家属院外行程、行踪如实掌握;动态自查医院工作人员,把握好每一个细节,多方面疫情控制。③ 坐实责任制度,保障医疗质量,减少疫情感染机会。每个部门、每个环节均以党小组为单位,落实责任人,并每日上报执行情况。例如笔者所在医院所有手术审批流程均以主管医师术前上报胸部 CT 及患者、家属、医务人员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筛查表格内容到科室党小组组长处,经组长审核并上报至大部,通过后手术室才安排手术。以充分保障手术安全及术后患者的顺利康复。
3.4 总结
传染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传染性极强,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将其列为乙类传染病,并按照甲类传染病进行报告及防控,建立联防联控机制有利于阻断病毒传播途径。在疫情期间的外科安全防控对患者、家属及医护人员等均很重要。在临床工作中,部分内容可以作为部门文件严格要求,守土尽责,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传染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发生率,保障相关人员安全。笔者所在医院也通过前述一系列措施,保证了本阶段手术取得好的效果。故笔者认为,在疫情期间,做好防控措施及流程,开展外科手术是安全的。
重要声明
利益冲突声明:本文作者郑重声明,该篇文章由作者独立搜寻整理资料后撰写,无任何利益冲突。
作者贡献声明:彭永海负责全文的资料收集、撰写、分析及文章的修改等全权事宜处理;陈熙、胡朝辉、罗华及杨倩负责资料收集。诚信全权负责。
伦理声明:本研究通过了绵阳市中心医院伦理委员会的审批,审批文号:P2020007。
1 背景
2019 年 12 月武汉首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其病原体(2019 novel coronavirus,2019-nCov)先前未在人类中发现,是一种急性发热性肺炎。它具备人传染人能力,其导致的症状从发病开始的发热、干咳、乏力等,到严重者可以出现呼吸困难、呼吸衰竭以及重度感染[1]、甚至死亡等严重后果,危害大众身体健康。其传播途径有飞沫传播、接触传播、空气传播及粪口传播可能。但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感染疫情期间,仍有部分患者需要外科急诊或限期手术治疗来挽救其生命。
2 方法
2.1 启动相关培训及防控措施
在国家安全健康委员会 2020 年 1 月 21 日通知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纳入乙类法定传染病,采用甲类防控管理,同时解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医疗机构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等后,笔者所在医院迅速启动如下的相关培训及防控措施。
2.1.1 防护方法
① 门诊医生、护士和患者及其陪伴人员均需要正规戴口罩。② 门诊医生护士佩戴手术帽,如有条件可以佩戴护目镜或自制简易护目镜。③ 门诊单独进出通道,并配备非接触快速测体温功能,限制陪伴人员人数在 1 人。④ 强调医护人员接触患者前后必须消毒及洗手。⑤ 门诊大厅及电梯严格按照疫情要求规律消毒,诊断间按患者人次数量 1~2 h 规律消毒。⑥ 病房行严格分区管理[2],新入院患者住相对污染区,1 周后调整到清洁区。留置 2 间单人病房作为隔离区。⑦ 手术室内分区管理,分出新冠状病毒肺炎区域,急诊手术区域及一般手术区域,并分别行消毒隔离。
2.1.2 患者筛查
① 患者及陪伴人员疫情筛查:入医院门诊通道即刻测体温,体温升高进入发热门诊,正常方可入门诊通道。② 进专科诊断间前导医护士体温枪先测体温再筛查:询问患者及陪伴人员 14 d 内有无湖北旅游史或居住史,密切接触人员有无湖北旅游史或居住史及确诊患者,有无发热、咳嗽等感冒症状,确定为非疑似病例[3]并签署告知书,其内容附相关法律责任。③ 入诊断间内医生再次确认非疑似病例。④ 疾病的诊断,为减少感染风险及医疗物资最大化支援疫情一线,严格选择入院患者:必须是急诊手术患者或肿瘤患者放化疗等效果差并在短期 2 周内不行手术可能因肿瘤发展导致无法手术等。
2.1.3 健全医护管理制度
在医疗物资极度匮乏阶段,必须升级为战略物资,充分供应武汉或感染科、发热门诊疫情一线。建立台账,病区分单元提前 1 d 有计划报备口罩、消毒液、洗手液等数目,医护人员领口罩等用物必须签字,并依据与患者人群接触感染风险度配发口罩等数目,如外科病房发放医用普通口罩 1 个/(人·d),门诊每位医务人员外科口罩半天 1 个。N95 口罩支援发热门诊及感染病房,对院内实行分层防护[4]。
2.1.4 术前准备
① 患者及陪伴人员再次疫情筛查并签署告知书。② 病房陪护制度,一般情况固定 1 人陪伴,杜绝其他人员探视,减少交叉感染。③ 术前检查除常规感染指标外,必须做胸部 CT 排除传染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④ 术前资料收集完整后再次核查手术适应证,必须满足疫情期间特殊适应证即急诊和相关肿瘤患者。⑤ 严格逐级上报制度,入院时必须报告医疗组长及科室主任,术前必须微信上报到主任及大外科主任,内容含患者及陪伴、参与手术医生疫情筛查告知书,胸部 CT 结果,疫情期间手术计划核查表(不管手术等级,均增加外科部及医务部签字栏),然后手术室才安排手术。⑥ 非急诊手术从入院到安排手术要求为 1~2 周,减少暂无症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在潜伏期内手术。⑦ 病房医护人员在诊疗过程中必须高度关注患者有无发热、干咳等相关症状。
2.1.5 心理干预
① 在疫情期间,患者及陪护家属除有常规疾病相关心理负担外,对疫情也有相当程度的恐惧,必须减少其心理负担,利于患者手术后康复。疫情期间同平时一样,主要由管床医生和护士给予患者和家属的心理辅导,对焦虑明显者请精神科或心理治疗师协助处理。② 医生、护士自我心理调整,在疫情期间,手术医生及护士无疑承担更多压力,需要在严格多方筛查后自我调整心态[5],以治病救人为本分。
2.1.6 手术期间
① 手术日晨病房再次进行疫情相关核查,医护人员自身疫情核查;手术室疫情核查接送工人、参与手术麻醉医师、护理人员及准备用物等参与手术人员。② 手术室及工作通道和接送患者通道的严格疫情防控消毒[6]。③ 手术前、中、后患者核查加入疫情筛查内容。④ 术前充分准备术中用物,减少人员往返走动次数,同时禁止人员参观,减少感染风险。
2.1.7 术后治疗阶段
① 继续严格陪护人员及医护人员疫情筛查及防控。② 感染指标的及时复查及监测。③ 检查感染指标提示病毒感染可能,如白细胞下降或即使有炎性刺激导致白细胞上升,而淋巴细胞下降,或患者出现干咳等呼吸道症状,及时行胸部 CT 复查[7],排除传染性冠状病毒肺炎;必要时请传染科等相关科室院内通过视频会议系统非接触性阅片及讨论。如系疑似病人,安排进入会诊流程,充分减少接触次数。
2.1.8 出院后续处理
① 每位患者均引入 ERAS 快速康复措施,促进病人早日康复,减少术后住院时间。② 医嘱院外疫情防控[8]:出院路途规划,在家里体温及呼吸道症状监测,指定专人负责建立电话或微信指导疫情筛查。③ 非必须复查,可通过微信视频网络监测处理,减少到医院的次数。④ 常规必须检查,可通过医联体网络医院或科室出面联系当地医院就近检查,依据结果予以指导处理,如需要特殊药物,可通过互联网医院平台支付及配送。
2.2 手术患者资料
笔者所在医院从 2020 年 1 月 22 日至 2020 年 2 月 10 日期间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实施手术共 567 例,其中手术中心手术 501 例,介入中心手术 66 例。所有手术中,急诊手术 303 例,限期及择期手术 264 例。男 273 例,占 48.1%,女 294 例,占 51.9%;年龄 0.01 岁~96 岁,平均年龄 46.4 岁。在急诊手术中,剖腹产 130 例,占急诊手术的 42.9%;腹部消化系统手术 63 例,占急诊手术的 20.8%;头颅手术 31 例,占急诊手术的 10.2%;冠脉造影(或同时支架、溶栓)手术 19 例,异位妊娠探查、食管气管异物和骨科急诊手术相近,分别 16 例、15 例和 15 例,脑血管介入造影 5 例,眼科急诊手术 3 例,子宫动脉栓塞 2 例,消化道置管 2 例,急诊行经颈静脉门体分流术 1 例,肝动脉造影 1 例。限期及择期手术共 264 例,其中眼科良性疾病手术 65 例,占急诊手术 24.6%,肿瘤患者 57 例,占 21.6%;骨科手术 53 例,占 20.1%;冠脉造影 25 例,占 9.4%,泌尿外科经输尿管或软镜取石手术 14 例,小儿外科如疝、鞘状突高位结扎等 12 例,脊柱科手术 9 例,烧伤科如植皮清创扩创 9 例,耳鼻喉科气管切开或扁桃体手术 7 例,肝癌介入治疗 3 例,动静脉瘘成形手术 3 例,脑血管造影 3 例,行经颈静脉门体分流术 2 例,经皮椎体成形术 2 例。
2.3 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均恢复良好,无外科严重并发症发生,无感染相关并发症发生,无死亡等病例,无因手术导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传播病例。
3 讨论
3.1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病学特点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感染的临床表现以发热为主要表现,可合并咳嗽、肌肉酸痛、乏力、咳痰、头痛、腹泻等症状。而新型冠状病毒的自然宿主尚不清楚,认为可能为中华菊头蝠,通过中间宿主(某种野生动物)传播到人体有较大可能性。目前所见的传染源主要是新冠肺炎感染的病人,包括无症状感染者。其传播途径主要是飞沫和密切接触,其次是在相对密闭环境中长时间暴露于高密度气溶胶情况下可经气溶胶传播,还有尚未肯定的粪口途径。而普通人群均为易感人群。人类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潜伏期时间不一致,一般为 3~7 d,甚至达 14 d 或更长,而潜伏期内也存在传染性。病毒来源不明确、传播途径多样化和潜伏期时间较长的特点给疫情防控,特别是手术防控带来了相当的难度和挑战。
3.2 疫情对手术安全的影响
不同级别手术,对患者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打击,患者也会因或多或少存在的心里紧张,导致其免疫力下降。特别是肿瘤患者本身的免疫力就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以及 3~4 级手术对患者器官功能的影响致患者体质大幅度减退,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再去面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打击,安全度过围手术期,给临床治疗带来新的挑战。各类手术,涉及患者的群体广泛,医护人员众多,在原有手术流程等基础上需要新导入较多手续,给临床工作带来巨大风险。而患者从到医院门诊开始,术前检查、术前病史采集、术前谈话、围手术期管理、协调手术、麻醉、监护室、术后继续治疗等均需要全程关注患者有无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或在潜伏期,给患者及其家属、医务人员及相关工作人员均会造成心理上的不同影响。对患者及家属的筛查以及医院工作人员自身筛查,无疑会增加一定工作量。术后部分患者肺部感染及免疫力下降导致淋巴细胞下降等,除常规治疗外需要密切关注有无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感染的可能,必要时需要请院内外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专家组会诊处理,无疑会增加感染暴露风险。
3.3 积极调整应对措施
依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流行病学特点,结合相关指南、共识推荐意见,笔者所在医院及时调整方案,使急诊手术及限期手术能顺利进行,同时也保障了患者和医务工作者的安全,为疫情的防控贡献出力量。结合具体流程及临床实际工作,笔者总结出经验及体会如下:① 严格筛查患者及其家属是重点,同时筛查医院工作人员。患者及家属流动性大,接触人员复杂,导致了防控困难,为防止其传播及早期发现,患者得到更好的治疗,理应当作重点防控对象。在院前阶段,挂号鼓励选择网上预约挂号,分时段就诊,减少集中就诊导致接触感染概率。② 多环节多靶点控制疫情。医院多通道进出改为发热门诊通道和门诊单一通道以及住院部单一通道、工作人员通道,每个通道均配备非接触体温测定仪器,所有进入医院人员均行体温检测,患者就诊流程从门诊、入院、检查、手术、术毕到监护室或回病房均严格把控筛查。控制陪护家属数量为 1 人,并拒绝其余人员探视,家属院外行程、行踪如实掌握;动态自查医院工作人员,把握好每一个细节,多方面疫情控制。③ 坐实责任制度,保障医疗质量,减少疫情感染机会。每个部门、每个环节均以党小组为单位,落实责任人,并每日上报执行情况。例如笔者所在医院所有手术审批流程均以主管医师术前上报胸部 CT 及患者、家属、医务人员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筛查表格内容到科室党小组组长处,经组长审核并上报至大部,通过后手术室才安排手术。以充分保障手术安全及术后患者的顺利康复。
3.4 总结
传染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传染性极强,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将其列为乙类传染病,并按照甲类传染病进行报告及防控,建立联防联控机制有利于阻断病毒传播途径。在疫情期间的外科安全防控对患者、家属及医护人员等均很重要。在临床工作中,部分内容可以作为部门文件严格要求,守土尽责,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传染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发生率,保障相关人员安全。笔者所在医院也通过前述一系列措施,保证了本阶段手术取得好的效果。故笔者认为,在疫情期间,做好防控措施及流程,开展外科手术是安全的。
重要声明
利益冲突声明:本文作者郑重声明,该篇文章由作者独立搜寻整理资料后撰写,无任何利益冲突。
作者贡献声明:彭永海负责全文的资料收集、撰写、分析及文章的修改等全权事宜处理;陈熙、胡朝辉、罗华及杨倩负责资料收集。诚信全权负责。
伦理声明:本研究通过了绵阳市中心医院伦理委员会的审批,审批文号:P202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