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肝切除术分为非解剖性肝切除术和解剖性肝切除术。自 Makuuchi 教授提出解剖性肝段或肝叶切除术以来,解剖性肝切除术在临床上得到了推广,因为它在切除肿瘤的同时也切除了相应门静脉分支的肝段,在理论上可以降低门静脉血流的肿瘤转移风险,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1]。既往研究[2]报道,已经可以在腹腔镜下完成 S1~S8 所有肝段的解剖性切除,实现解剖性切除的关键和难点是术中精确界定肝脏断面。传统的肝段标记技术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与传统的开腹手术相比,腹腔镜下无法直视和触摸,在腹腔镜下完成肝段标记则更加困难,因此肿瘤定位和肝段标记迫切需要新的技术支持。近年来,随着腹腔镜肝切除术的发展,吲哚菁绿荧光融合成像(indocyanine green fluorescence imaging,ICG-FI)已逐渐应用于腹腔镜解剖性肝切除中。在术中注入吲哚菁绿(indocyaninegreen,ICG),既可获得肝脏表面和肝实质上精确持久的荧光染色,同时也解决了传统亚甲蓝染色时间短、容易洗脱,因肝脏表面粘连或肝硬化引起的缺血线范围无法清晰识别,不需要阻断肝动脉等问题[3],为精确的肝脏手术创造了新的视野。笔者现从该技术的简介及原理,以及其在腹腔镜解剖性肝切除术中应用的局限性和展望做一综述。
1 ICG-FI 概述及其原理
ICG 是一种具有荧光染料性质的水溶性分子。经外周静脉注射进入人体后,98%~99% 的 ICG 与血浆和胆汁中的白蛋白和脂蛋白结合,它既不分解与其结合的蛋白质,也不改变其分子结构,具有良好的血管内稳定性。当被波长为 750~810 nm 的外来光激发后,释放出波长约 850 nm 的近红外光[4],经荧光采集系统摄取后,在显影装置上显现。肝细胞能迅速摄取从门静脉进入肝脏的 ICG,正常肝组织能在数小时内将其完全排泄到胆道,当肝脏存在占位性病变时,胆道的排泄功能受损,致使 ICG 滞留在病变组织中,产生迁延消退效应,从而可以得到比周围正常肝组织更清晰的荧光显像。因此,在肝胆外科中 ICG 展现出了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2 解剖性肝切除
肝癌细胞通过门静脉分支的侵袭和随门静脉血流向肝段扩散是肝癌微转移的主要途径。解剖性肝切除术可以完全切除肿瘤和肝内微小转移,同时可以有效地减少术中出血,最大化地保留剩余肝脏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有利于改善肝癌患者的预后。解剖性肝切除术联合切除门静脉分支荷瘤肝段,降低了微转移生长和复发的风险,因此被认为是肝癌肝切除术的首选[5]。
解剖性肝切除的实施方法主要有门静脉穿刺美蓝染色法、指压法、门静脉穿刺球囊阻断法和门静脉射频消融法,其中门静脉穿刺美蓝染色法最为常用。Makuuchi 等[5]从以下方面总结了解剖性肝切除的要点:通过染色肝段确定并标记边界;肝实质的分割遵循从染色的肝段边界向标志肝静脉的路径;结扎离断肝蒂时在肝段的门静脉根部而不是在该门静脉远端。传统的解剖性肝切除术是通过缺血线在预切肝段表面显示肝预切线。实际上肝脏断面是一种凹凸不平的立体结构,传统模式下切缘的不准确性增大了切缘阳性的风险[6]。自日本学者 Aoki 等在 2008 年首次将 ICG 应用于肝段显像以来,许多研究表明,通过联合 ICG 荧光,采用腹腔镜超声和浅表缺血线可以标记肝段,从而解决沿缺血线与肝段之间的边界切开肝脏时肝实质内缺乏明确标记的问题,使各肝段间的边界在肝实质内部清晰可见[3, 7]。
3 ICG-FI 用于腹腔镜解剖性肝切除
早期,肝胆外科主要将 ICG 用于评价肝脏的储备功能。Ishizawa 等[8]首次报道了应用 ICG-FI 来指导肝切除术。Nishino 等[9]在 2018 年利用 ICG 引导的实时导航技术作为辅助实施了肝切除术 23 例,其中 21 例患者能够清晰实时显示肝平面,为肝脏实质离断提供了精确定位。隋明昊等[10]在 2017 年报道了利用 ICG-FI 辅助解剖性肝切除 41 例,其中 34 例成功完成了腹腔镜解剖性肝切除术,41 例患者中 37 例染色成功。我国专家共识[11]建议,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用 ICG 肝段染色技术辅助肝切除,以获得更好的解剖性肝切除效果。
近年来,腹腔镜肝脏切除术以其微创优势而备受国内外肝脏外科医生的关注。但是腹腔镜下解剖性肝切除术尚未完全普及,究其主要原因可能是需要出色的镜下解剖学技术,其重点和难点是肝脏解剖和静脉暴露。传统开腹手术中解剖性肝切除的实施方法在腹腔镜下很难实施,加之腹腔镜相对于传统开腹手术不能直视及触摸,在肿瘤定位及肝段标记相关领域亟需新技术支持。Ishizawa 等[8]首次将 ICG 分子荧光成像技术用于指导肝脏切除术,证实这一技术可以应用于肝切除术中。近年来,这一技术在肝脏手术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Inoue 等[12]使用 ICG-FI 进行了解剖性肝叶和肝切除,发现与传统方法相比,ICG 荧光图像染色具有明显的染色边界和持久的染色优势,且 ICG 荧光标记肝段的成功率可达到 98.5%,远高于传统的缺血线肝段标记方法的 41.7%。
3.1 ICG 染色方法
ICG 肝段染色方法可分为正染法和反染法[13-14]。① 正染法:经皮或腹腔镜超声引导下对预先切除的目标肝蒂门静脉进行穿刺,或通过解剖第一肝门(鞘内或鞘外)找到目标肝蒂门静脉进行穿刺后注入 ICG。② 反染法:使用 Glisson 蒂鞘外解剖方法找到目标肝蒂,阻断后经外周静脉注入 ICG,保留肝段即出现荧光染色。对于不同肝段的染色方法,目前无统一标准,王宏光[15]、谢国伟等[16]建议,对于仅有 1~2 支肝蒂供应的肝段或亚肝段切除,染色尽量选择正染法;对于有 3 支或 3 支以上肝蒂供应的肝段、半肝及肝区,或者肝蒂分支易分离解剖的肝段,如肝左叶(S2 和 S3)或接近肝门的肝下段(S4b、S5 和 S6)切除,则更适合采用鞘外解剖的反染方式。
两种染色方法都有其自身的优点和局限性。正染法由于无需解剖和分离相应的肝蒂,多应用于因严重粘连而无法行肝外解剖、阻断肝段的患者。但是由于其需要在超声引导下对门静脉穿刺并注入 ICG 进行染色,因而需要有丰富的术中超声引导下穿刺技术。反染法则需要阻断目标肝段、肝蒂或亚肝蒂后,经外周静脉注入 ICG,从而使预保留的肝脏组织荧光染色,反衬未染色的肝段。虽然反染法不需要超声引导下门静脉分支穿刺,但由于非目标肝段肝容积分布较广,解剖学上血流交通复杂,易于和目标肝段间形成交通支,很难解剖和阻断的某些肝段的肝蒂特别是右后上肝段,容易导致染色的失败。因此反染法通常应用于腹腔镜解剖性半肝切除和左肝的解剖性肝段切除,值得注意的是,通过完全性鞘外阻断肝段的染色成功率明显高于通过鞘内结扎门静脉阻断肝段的染色成功率[15]。
3.2 ICG 的剂量及浓度
当前,ICG 染色方法及其注射的浓度和剂量,尚无统一的标准。2018~2020 年期间 ICG 荧光成像技术用于腹腔镜解剖性肝切除的部分研究[7, 17-23]见表 1。其中正染法注射的 ICG 剂量为 0.125~0.5 mg,反染法的 ICG 剂量为 0.5~2.5 mg,肝段标记成功率为 80%~100%。总的来说,应进一步减少 ICG 的量,以防止荧光过度染色使肝段间界面对比度太高、难以识别。

3.3 ICG 用于解剖界限的确定
近年来,肝胆外科医生越来越认可精准肝切除术的基本理念[24-25],其目的是在尽可能少的创伤下彻底根除肿瘤。然而,腹腔镜下解剖性肝脏切除术仍然存在许多困难,其中肝段解剖界限的确定是解剖性肝切除术的技术关键。既往临床上常采用美蓝染色和阻断相应入肝血流后根据缺血线来确定肝脏断面,但是这两种方法有明显缺点:前者存在染色时间短、易洗脱等问题,后者由于肝硬化结节的干扰而造成缺血线不能清晰辨识。另外,缺血线也容易受到肿瘤体积、形状、术中出血、组织结痂等诸多因素干扰,影响实际辨别效果,在肝段界限辨别上的局限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手术的安全性和根治性。此外,在腹腔镜手术中还可通过术中超声来确定肝脏断面,但需要超声医师协助。研究[26]表明,将 ICG 经门静脉注射后,其在肝细胞内的停留时间达数小时,能够较持久地使相应肝段染色。另外,有学者[12]将 ICG 荧光染料与亚甲蓝标记肝段的方法进行比较,结果发现,ICG 能更清楚、方便和持久地显示目标肝段在肝实质内的三维界限。然而有研究[18]指出,肝表面缺血线与 ICG 荧光影像结果不一定一致,其研究报道的一致率约 87%,具体原因尚待研究。
ICG 荧光染色的实际效果受以下因素影响:第一,如果伴有严重肝硬化的患者在接受术前 ICG 滞留试验以评估肝储备功能时,ICG 可能会残留在在肝组织中,从而干扰了手术期间 ICG 的荧光染色,甚至致使染色失败,因此,对于肝硬化患者,应尽可能延长 ICG 滞留试验和手术之间的间隔,以在手术期间顺利进行荧光肝节段染色。第二,患者存在明显肝硬化时假阳性率较高。第三,王宏光[15]的研究表明,染色失败的原因主要是在多支肝蒂供应肝段反染中,未将全部目标肝蒂阻断,造成部分拟切除肝段的染色,由此造成的染色失败不可重复。
4 ICG-FI 的优势及局限性
基于 ICG 从肝脏快速吸收以及通过胆道排泄的性质,ICG-FI 肝段染色使外科医生能够完成真正的腹腔镜解剖性肝脏切除术。ICG-FI 肝段染色可在肝实质内部产生一个不规则的荧光面,能够使术者在手术过程中更直观、更精准地判断肝实质内部立体染色区域[3],从而在术中能进行动态观察,根据肝实质的荧光界线对肝切除的平面进行调整,实现术中实时导航;通过荧光显影范围可以有效地区分相邻肝段以及界定肝切除范围,实现解剖性、功能性和根治性肝切除[27-28],且较传统方法可获得肝表面及实质内确切持久的荧光染色,ICG 可停留在肝脏断面组织上达 8 h 左右。
但在临床应用过程中 ICG-FI 仍有一些需要改进和警惕的地方。第一,尽管近年来 ICG 不良反应的报道较少(发生率<0.01%,致死剂量为 50~80 mg/kg)[29],但原则上在目标组织显示清晰的情况下应尽量少用,仍应警惕因个体差异引起的药物不良反应。第二,ICG-FI 也有几个缺点,包括组织穿透力有限和特异性低,如果荧光不能穿透深层组织则假阴性率高,在肝硬化患者中假阳性率高等问题。因此,对于 ICG 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亟需进一步探究。第三,由于肝脏交通支相对较多,需通过术前肝脏三维立体重建系统,精确评估各个肝段之间的血流供应情况以提高 ICG 染色的成功率。第四,腹腔镜下由于无法清楚地区分肝实质解剖结构的肝脏断面,有肝段标记失败的可能。如将 ICG 注射到门静脉分支并经过全身循环后,即使少量的 ICG 也会染色整个肝脏,导致肝脏各部分之间没有明显的对比,从而导致染色失败。
5 展望
ICG-FI 能够为术者提供实时导航并清晰地显示病灶,使肿瘤切除更完整和更安全,在降低术后复发率方面有着一定的作用;此外,ICG-FI 为外科医生提供了以前无法得到的实时反馈。随着临床实践和技术的创新,智能化诊疗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成熟,ICG-FI 在肝肿瘤外科的精准诊疗方面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重要声明
利益冲突声明:本文全体作者阅读并理解了《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的政策声明,我们没有相互竞争的利益。
作者贡献声明:郑宁和牟宇波撰写文稿;樊海宁和侯立朝修改文稿。
腹腔镜肝切除术分为非解剖性肝切除术和解剖性肝切除术。自 Makuuchi 教授提出解剖性肝段或肝叶切除术以来,解剖性肝切除术在临床上得到了推广,因为它在切除肿瘤的同时也切除了相应门静脉分支的肝段,在理论上可以降低门静脉血流的肿瘤转移风险,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1]。既往研究[2]报道,已经可以在腹腔镜下完成 S1~S8 所有肝段的解剖性切除,实现解剖性切除的关键和难点是术中精确界定肝脏断面。传统的肝段标记技术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与传统的开腹手术相比,腹腔镜下无法直视和触摸,在腹腔镜下完成肝段标记则更加困难,因此肿瘤定位和肝段标记迫切需要新的技术支持。近年来,随着腹腔镜肝切除术的发展,吲哚菁绿荧光融合成像(indocyanine green fluorescence imaging,ICG-FI)已逐渐应用于腹腔镜解剖性肝切除中。在术中注入吲哚菁绿(indocyaninegreen,ICG),既可获得肝脏表面和肝实质上精确持久的荧光染色,同时也解决了传统亚甲蓝染色时间短、容易洗脱,因肝脏表面粘连或肝硬化引起的缺血线范围无法清晰识别,不需要阻断肝动脉等问题[3],为精确的肝脏手术创造了新的视野。笔者现从该技术的简介及原理,以及其在腹腔镜解剖性肝切除术中应用的局限性和展望做一综述。
1 ICG-FI 概述及其原理
ICG 是一种具有荧光染料性质的水溶性分子。经外周静脉注射进入人体后,98%~99% 的 ICG 与血浆和胆汁中的白蛋白和脂蛋白结合,它既不分解与其结合的蛋白质,也不改变其分子结构,具有良好的血管内稳定性。当被波长为 750~810 nm 的外来光激发后,释放出波长约 850 nm 的近红外光[4],经荧光采集系统摄取后,在显影装置上显现。肝细胞能迅速摄取从门静脉进入肝脏的 ICG,正常肝组织能在数小时内将其完全排泄到胆道,当肝脏存在占位性病变时,胆道的排泄功能受损,致使 ICG 滞留在病变组织中,产生迁延消退效应,从而可以得到比周围正常肝组织更清晰的荧光显像。因此,在肝胆外科中 ICG 展现出了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2 解剖性肝切除
肝癌细胞通过门静脉分支的侵袭和随门静脉血流向肝段扩散是肝癌微转移的主要途径。解剖性肝切除术可以完全切除肿瘤和肝内微小转移,同时可以有效地减少术中出血,最大化地保留剩余肝脏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有利于改善肝癌患者的预后。解剖性肝切除术联合切除门静脉分支荷瘤肝段,降低了微转移生长和复发的风险,因此被认为是肝癌肝切除术的首选[5]。
解剖性肝切除的实施方法主要有门静脉穿刺美蓝染色法、指压法、门静脉穿刺球囊阻断法和门静脉射频消融法,其中门静脉穿刺美蓝染色法最为常用。Makuuchi 等[5]从以下方面总结了解剖性肝切除的要点:通过染色肝段确定并标记边界;肝实质的分割遵循从染色的肝段边界向标志肝静脉的路径;结扎离断肝蒂时在肝段的门静脉根部而不是在该门静脉远端。传统的解剖性肝切除术是通过缺血线在预切肝段表面显示肝预切线。实际上肝脏断面是一种凹凸不平的立体结构,传统模式下切缘的不准确性增大了切缘阳性的风险[6]。自日本学者 Aoki 等在 2008 年首次将 ICG 应用于肝段显像以来,许多研究表明,通过联合 ICG 荧光,采用腹腔镜超声和浅表缺血线可以标记肝段,从而解决沿缺血线与肝段之间的边界切开肝脏时肝实质内缺乏明确标记的问题,使各肝段间的边界在肝实质内部清晰可见[3, 7]。
3 ICG-FI 用于腹腔镜解剖性肝切除
早期,肝胆外科主要将 ICG 用于评价肝脏的储备功能。Ishizawa 等[8]首次报道了应用 ICG-FI 来指导肝切除术。Nishino 等[9]在 2018 年利用 ICG 引导的实时导航技术作为辅助实施了肝切除术 23 例,其中 21 例患者能够清晰实时显示肝平面,为肝脏实质离断提供了精确定位。隋明昊等[10]在 2017 年报道了利用 ICG-FI 辅助解剖性肝切除 41 例,其中 34 例成功完成了腹腔镜解剖性肝切除术,41 例患者中 37 例染色成功。我国专家共识[11]建议,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用 ICG 肝段染色技术辅助肝切除,以获得更好的解剖性肝切除效果。
近年来,腹腔镜肝脏切除术以其微创优势而备受国内外肝脏外科医生的关注。但是腹腔镜下解剖性肝切除术尚未完全普及,究其主要原因可能是需要出色的镜下解剖学技术,其重点和难点是肝脏解剖和静脉暴露。传统开腹手术中解剖性肝切除的实施方法在腹腔镜下很难实施,加之腹腔镜相对于传统开腹手术不能直视及触摸,在肿瘤定位及肝段标记相关领域亟需新技术支持。Ishizawa 等[8]首次将 ICG 分子荧光成像技术用于指导肝脏切除术,证实这一技术可以应用于肝切除术中。近年来,这一技术在肝脏手术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Inoue 等[12]使用 ICG-FI 进行了解剖性肝叶和肝切除,发现与传统方法相比,ICG 荧光图像染色具有明显的染色边界和持久的染色优势,且 ICG 荧光标记肝段的成功率可达到 98.5%,远高于传统的缺血线肝段标记方法的 41.7%。
3.1 ICG 染色方法
ICG 肝段染色方法可分为正染法和反染法[13-14]。① 正染法:经皮或腹腔镜超声引导下对预先切除的目标肝蒂门静脉进行穿刺,或通过解剖第一肝门(鞘内或鞘外)找到目标肝蒂门静脉进行穿刺后注入 ICG。② 反染法:使用 Glisson 蒂鞘外解剖方法找到目标肝蒂,阻断后经外周静脉注入 ICG,保留肝段即出现荧光染色。对于不同肝段的染色方法,目前无统一标准,王宏光[15]、谢国伟等[16]建议,对于仅有 1~2 支肝蒂供应的肝段或亚肝段切除,染色尽量选择正染法;对于有 3 支或 3 支以上肝蒂供应的肝段、半肝及肝区,或者肝蒂分支易分离解剖的肝段,如肝左叶(S2 和 S3)或接近肝门的肝下段(S4b、S5 和 S6)切除,则更适合采用鞘外解剖的反染方式。
两种染色方法都有其自身的优点和局限性。正染法由于无需解剖和分离相应的肝蒂,多应用于因严重粘连而无法行肝外解剖、阻断肝段的患者。但是由于其需要在超声引导下对门静脉穿刺并注入 ICG 进行染色,因而需要有丰富的术中超声引导下穿刺技术。反染法则需要阻断目标肝段、肝蒂或亚肝蒂后,经外周静脉注入 ICG,从而使预保留的肝脏组织荧光染色,反衬未染色的肝段。虽然反染法不需要超声引导下门静脉分支穿刺,但由于非目标肝段肝容积分布较广,解剖学上血流交通复杂,易于和目标肝段间形成交通支,很难解剖和阻断的某些肝段的肝蒂特别是右后上肝段,容易导致染色的失败。因此反染法通常应用于腹腔镜解剖性半肝切除和左肝的解剖性肝段切除,值得注意的是,通过完全性鞘外阻断肝段的染色成功率明显高于通过鞘内结扎门静脉阻断肝段的染色成功率[15]。
3.2 ICG 的剂量及浓度
当前,ICG 染色方法及其注射的浓度和剂量,尚无统一的标准。2018~2020 年期间 ICG 荧光成像技术用于腹腔镜解剖性肝切除的部分研究[7, 17-23]见表 1。其中正染法注射的 ICG 剂量为 0.125~0.5 mg,反染法的 ICG 剂量为 0.5~2.5 mg,肝段标记成功率为 80%~100%。总的来说,应进一步减少 ICG 的量,以防止荧光过度染色使肝段间界面对比度太高、难以识别。

3.3 ICG 用于解剖界限的确定
近年来,肝胆外科医生越来越认可精准肝切除术的基本理念[24-25],其目的是在尽可能少的创伤下彻底根除肿瘤。然而,腹腔镜下解剖性肝脏切除术仍然存在许多困难,其中肝段解剖界限的确定是解剖性肝切除术的技术关键。既往临床上常采用美蓝染色和阻断相应入肝血流后根据缺血线来确定肝脏断面,但是这两种方法有明显缺点:前者存在染色时间短、易洗脱等问题,后者由于肝硬化结节的干扰而造成缺血线不能清晰辨识。另外,缺血线也容易受到肿瘤体积、形状、术中出血、组织结痂等诸多因素干扰,影响实际辨别效果,在肝段界限辨别上的局限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手术的安全性和根治性。此外,在腹腔镜手术中还可通过术中超声来确定肝脏断面,但需要超声医师协助。研究[26]表明,将 ICG 经门静脉注射后,其在肝细胞内的停留时间达数小时,能够较持久地使相应肝段染色。另外,有学者[12]将 ICG 荧光染料与亚甲蓝标记肝段的方法进行比较,结果发现,ICG 能更清楚、方便和持久地显示目标肝段在肝实质内的三维界限。然而有研究[18]指出,肝表面缺血线与 ICG 荧光影像结果不一定一致,其研究报道的一致率约 87%,具体原因尚待研究。
ICG 荧光染色的实际效果受以下因素影响:第一,如果伴有严重肝硬化的患者在接受术前 ICG 滞留试验以评估肝储备功能时,ICG 可能会残留在在肝组织中,从而干扰了手术期间 ICG 的荧光染色,甚至致使染色失败,因此,对于肝硬化患者,应尽可能延长 ICG 滞留试验和手术之间的间隔,以在手术期间顺利进行荧光肝节段染色。第二,患者存在明显肝硬化时假阳性率较高。第三,王宏光[15]的研究表明,染色失败的原因主要是在多支肝蒂供应肝段反染中,未将全部目标肝蒂阻断,造成部分拟切除肝段的染色,由此造成的染色失败不可重复。
4 ICG-FI 的优势及局限性
基于 ICG 从肝脏快速吸收以及通过胆道排泄的性质,ICG-FI 肝段染色使外科医生能够完成真正的腹腔镜解剖性肝脏切除术。ICG-FI 肝段染色可在肝实质内部产生一个不规则的荧光面,能够使术者在手术过程中更直观、更精准地判断肝实质内部立体染色区域[3],从而在术中能进行动态观察,根据肝实质的荧光界线对肝切除的平面进行调整,实现术中实时导航;通过荧光显影范围可以有效地区分相邻肝段以及界定肝切除范围,实现解剖性、功能性和根治性肝切除[27-28],且较传统方法可获得肝表面及实质内确切持久的荧光染色,ICG 可停留在肝脏断面组织上达 8 h 左右。
但在临床应用过程中 ICG-FI 仍有一些需要改进和警惕的地方。第一,尽管近年来 ICG 不良反应的报道较少(发生率<0.01%,致死剂量为 50~80 mg/kg)[29],但原则上在目标组织显示清晰的情况下应尽量少用,仍应警惕因个体差异引起的药物不良反应。第二,ICG-FI 也有几个缺点,包括组织穿透力有限和特异性低,如果荧光不能穿透深层组织则假阴性率高,在肝硬化患者中假阳性率高等问题。因此,对于 ICG 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亟需进一步探究。第三,由于肝脏交通支相对较多,需通过术前肝脏三维立体重建系统,精确评估各个肝段之间的血流供应情况以提高 ICG 染色的成功率。第四,腹腔镜下由于无法清楚地区分肝实质解剖结构的肝脏断面,有肝段标记失败的可能。如将 ICG 注射到门静脉分支并经过全身循环后,即使少量的 ICG 也会染色整个肝脏,导致肝脏各部分之间没有明显的对比,从而导致染色失败。
5 展望
ICG-FI 能够为术者提供实时导航并清晰地显示病灶,使肿瘤切除更完整和更安全,在降低术后复发率方面有着一定的作用;此外,ICG-FI 为外科医生提供了以前无法得到的实时反馈。随着临床实践和技术的创新,智能化诊疗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成熟,ICG-FI 在肝肿瘤外科的精准诊疗方面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重要声明
利益冲突声明:本文全体作者阅读并理解了《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的政策声明,我们没有相互竞争的利益。
作者贡献声明:郑宁和牟宇波撰写文稿;樊海宁和侯立朝修改文稿。